2016年1月4日 星期一

文昌公廟

                 據清道光《彰化縣志》卷五〈祀典志〉所載,清道光以前,彰化縣內共有七座文昌帝君祠,其中「一在犁頭店街,嘉慶二年,歲貢生曾玉音等捐建。」可知「犁頭店文昌祠」由歲貢曾玉音發起倡建於嘉慶二年(1797),與西螺街外之文昌祠同為彰化縣內最早建立之文昌帝君祠,為今台中地區文化之發祥地。

               本廟的創建之名為「犁頭店文昌祠」,光緒2 (1876),由烏日鄉學田庄陳吉輝發起成立「大觀社」。由各社集資購置田地,其放租與收成所得,於文昌祠廂房設置鄉學,聘請地方碩儒執教,推動地方文風,培育英才。並每年在文昌祠舉行兩次鄉試,頒發膏火(學費)獎勵,促使地方人才輩出,而享有台中地區文化發祥地之盛名。而大觀社為本廟唯一僅存之祠會,每年農曆810日於本廟舉行祭典。

              文昌祠廂房久遭佔住,拜亭坍塌,門樓亦顯破舊。民國61年(19721014日,購置南屯段第169-2地號農地(即本廟現址),作為本廟遷建之新址。經費與廟地有著落後,管委會特聘地方知名的集成堂地理師張登淵(阿水仙),擇定民國6231日開工,以祈求一切順遂;同年1220日竣工,總工程費高達新台幣120餘萬元。新廟為二層迴廊城閣式建築,一樓前正中築雙垂階梯,供來賓與信眾登上二樓正殿參拜。啟用未幾,知高庄(今台中市南屯區寶山里)士紳張聘三,於一樓創設「聘三圖書館」,嘉惠地方莘莘學子。


                 新廟落成後,全體委員及信眾有感於關聖帝君之浩然正氣、神威顯赫,又是五聖文昌之一,決增祀關聖帝君。未幾,南屯區長兼任重建管理委員林錫三之子林俊光,因緣自木柵指南宮恭迎孚佑帝君神像乙尊,如此再加上開基奉祀梓潼帝君、朱衣星君、魁斗星君,始成供奉五聖文昌之廟宇。於民國63222日舉行慶成大典,並奉安五聖神座,儀式莊嚴隆重。同時,為擴展信仰區域及於全市,將廟名改為「台中市文昌公廟」。

陰曆二月初三是文昌帝君的誕辰,文昌帝君本名叫「張亞子」或「張惠子」,傳說系晉朝人,事母極孝,做官時不幸戰死,百姓懷念他給他立了一座廟當作「雷神」拜,因為靈驗異常,百姓有求必應。科舉制度的興盛,每逢考季,士子赴京趕考都會到廟裡拜拜祈求金題名,以後逐漸從「雷 神」演變成「梓潼神」,主掌科場命運及士子的功名利祿,凡是讀書人不管是舉人、秀才、貢生、童生及私塾的老師在這天都要準備供品至文昌廟裡祭拜,除了祈福 最大的目的就是感恩。風水裡記載:『文昌足學飽經才,南極祥光照玉台,乾坤久固天齊福,神仙來慶壽筵開。』只要考試這個制度還存在,那麼文昌帝君永遠是香火鼎盛。

  第二位文昌神即,魁星又稱奎星,係北斗七星第一星,事實上奎星係廿八宿中西方七宿的第一星。「魁」字即鬼搶斗,民間最有名的就是「魁星點斗」,「獨占熬頭」,每逢考季台南赤嵌樓的魁星殿,魁星爺手中的那枝硃砂筆常常不翼而飛,不用說硃砂筆一定是有心人請回家供奉去了。

第三位文昌神即關聖帝君,因為關聖帝君能文能武,文武雙全是目前台灣香火很旺的文昌神。

第四位文昌神即呂洞賓,係八仙之一亦是五聖恩主,唯民間把祂想成是破壞姻緣的始作俑者,因此很少人知道祂擁有相當的學識素養,因而成為後世所尊奉的「五文昌」之一。

第五位文昌神即朱衣使者亦即宋朝的理學家「朱熹」,朱熹整理了相當多「易經」資料,目前台灣風水界所用的易卦大部分出自朱熹之手。

參拜教學
1.一日之計在於晨,通常早晨的記憶最好也最清醒,而神明於早上五點至七點是早晉(古代臣子晉見皇帝的早朝即此時刻),所以這個時段最佳。
2.想要請文昌帝君幫忙要至少前三天前去拜,不要臨時抱佛腳
3.要將考生姓名、住址與所參加的考試名稱詳細稟明。
範例: 
文昌帝君在上,信男(女)○○○,家住○○○,因參加○年○月○日○○○考試,謹備功名寶袋於案上,懇請文昌帝君大發慈悲,添賜智慧、添賜功名,庇佑弟子得以順利考上○○○。
小撇步: 
1.進廟祭拜文昌時,應以左腳先跨過龍門(左尊右卑)。
2.除了稟報姓名、地址、考試種類,還可以報上更詳細的資料,如准考證號碼、考場名稱並將考試當天要穿的衣服、准考證影印本、考試要用的文具懇請文昌帝君的加持,以求考試當天除了順利發揮累積的實力,還能增強考運。

考試祭拜文昌的禁忌:
1.考試前勿食牛肉,牛為文昌帝君之座騎。
2.考試前不可剪頭髮、指甲與刮鬍子,以免沖破運勢。
3.絕對不能和圓形的食材(例如丸子、蛋)一同處理,以免考零分或是「完蛋」。

2016年1月3日 星期日

南屯老街

                南屯老街,包括南屯市場及萬和宮、福德伺老廟、文昌公廟,那裡有許多老式建築物,兩側街道充滿五六十年的舊式店鋪,南屯老街短短兩百公尺,卻有許多必去嘗試看看的店鋪。
                例如南屯老街的金桃湯的烤地瓜與楊桃汁,是當地很有特色的熱賣商品,每到冬天,都會想要吃上一口烤地瓜,真的是非常溫暖!

                還有個不難發現的店舖,中南糙米麩,只要是經過記一定會注意到,因為那家店沒隔幾分鐘就會產生巨大的爆炸聲,糙米麩也隨之製作而成。

                 在南屯老街屬於令人難忘的店舖,而南屯老街舊稱為犁頭店街,因為在清領時期此為台中盆地交通中繼站,且官員招募移民湧入在此地開墾,許多打造犁頭農具的店在此開始生活,因此稱為犁頭店街,但目前南屯老街卻只剩下一家名為慶隆犁頭店的打鐵店了,不禁令人唏噓阿
       每年到了端午節,南屯老街都會由南屯文昌廟主辦舉辦特有百年傳統民俗活動「穿木屐、躦鯪鯉」。

        相傳早期有許多動物在犁頭店附近棲息,直到北路營參將張國等人到此開墾後,動物紛紛移往他處,唯有「鯪鯉」(即穿山甲)鑽入犁頭店地底下而得以生存。風水學認為犁頭店是一個鯪鯉穴,而鯪鯉有冬眠習慣,然而鯪鯉若至盛暑仍嗜睡不起,地方上的農作物收成就會不好。

       因此到了酷熱的端午節,南屯老街的居民如未見鯪鯉鑽動,就會敲盆打鍋製造響聲,藉由吵醒沉睡中的穿山甲,讓鯪鯉鑽動,幫助農地翻土、以利耕作。原本這個習俗只有小規模的賽跑活動。

       到了1980年代,地方擴大舉辦,發起讓居民穿上木屐,用力踩地面,透過巨大的聲響,將穿山甲震醒,因此演變成如今的「穿木屐躦鯪鯉」的文化活動。
      
     台中南屯田心社區,早期種植大量水道和煙草,因此有輕便台車在這裡設站,不少老伯回憶往事的時候,總會想到這座台車,這些耆老表示:「以前台車是用人力推動,並沒有靠其他動力,以前在牛墟輕便車站的時候需要買車票,買完車票後,大家就擠在這小小(約4尺X6尺)的台車上,然後就有人在後面推,推一推就跳上來,台車快停下來的時候,再跳下來推,就這樣達到目的地。」

        台中「輕便車仔」是一輛長約六尺,寬約四尺的木製平台,平台上放長板凳,並用四根相思樹枝所做成的抓扶用的支柱,台中輕便車仔車下裝設四個鐵輪與腳煞車,人由後方行,走在鐵軌上,現在車頭設在田心仔舊土地公廟旁,經土庫到達台中現在三民路與南屯路交叉口一帶,過去稱為「牛車店仔」的地方。

麻芛文化

        台中市南屯區以前被稱為「麻芛的故鄉」。麻芛是黃麻的嫩芽,盛產於夏季,在台灣中部地區常用來煮湯,除此之外黃麻整株的實用價值很高,當作食物外還可以做為染劑。

        黃麻是麻繩及麻布袋的原料,在日本在台時期及台灣光復後多被應用於農業器具及日常生活用品上。因為後來的人們不在使用黃麻製成的產品,因此有人開始提出了關於保存麻芛文化,由於黃麻主要產于台灣中部,因此台中的第一座文化館,便被命名為麻芛文化館。

        麻芛文化的保存,不單只著重於日常生活的面向,除了以前人類就常用到的食用與染布之外,與開始發展其他像是醫療功能以及文化傳遞的意義。

        現在麻芛在食用時,會加入小魚乾、吻仔魚、地瓜等配料,也是從小吃到大的食物喔!


        除了單純介紹麻芛之外,館內展示犁頭店的歷史軌跡,麻芛的文化發展,甚至還有創意藝廊等。創意藝廊規劃出了表演空間,它展出的東西不同於平常看到的抽象畫,而是台灣古典的美學像是油畫、書法、陶藝等等,都俱有不同而且充滿鄉土民情的藝術風格。

        麻芛文化館位於萬和宮文化大樓的五樓,它蒐集整合南屯當地的歷史、文化、藝術、觀光生態資源,參觀後將對台中甚至是整個中台灣的文化有更深刻的體驗。

萬和宮


       說到南屯老街,當然不能忘了這三百多年威靈顯赫的古剎,萬和宮,而萬和宮也是國定的三級古蹟之一。

        萬和宮內主要祭祀著天上聖母,也是我們俗稱的「媽祖」。相傳聖母神像,是張國於清康熙廿三年(西元1684年),由湄洲,恭請護船來台,墾拓南屯。
         安置於南屯,起初僅有建小祠祭祀,但仍有各方信眾前來祈禱膜拜,經常顯見聖蹟,地方並倡議建廟,由居住南屯一帶的張、廖、簡、江、劉、黃、何、賴、楊、戴、陳、林等十二大姓氏集資擴建,雍正四年(西元一七二六年)九月廿日,這座大廟建成後,定名為萬和宮。「萬和」寓意,希望藉由祭拜媽祖,保佑不同族群,能夠「萬眾一心、和睦相處」,共謀地方發展。

         期萬和宮因欠缺專責管理單位,廟埕被侵佔,民國五十年間,經當時南屯區長林劉連炳、市議員林錫三、地方士紳廖朝樹及里長陳舜仁等籌組,完成「財團法人台中市萬和宮」登記手續,廟務推動步上正軌。

           清道光元年(西元一八二一年)因震災損毀,廟殿修復;清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及日據大正二年(西元一九一三年)重新粉刷;昭和七年(西元一九三二年)宮廟正殿柱子改為水泥柱;復於民國五十二年重修內外殿,廟宇煥然一新。
            民國七十四年,萬和宮經內政部評列為國家第三級古蹟,民國八十八年,政府撥款四千餘萬元辦理古蹟修復工程,九十年底竣工,並於九十一年十月廿九日舉行「三級古蹟工程竣工啟用及天上聖母等眾神尊入火安座大典」,盛況空前。
    萬和宮為推展地方文化工作,仍由第十屆董監事發起興建文化大樓,由於地方各界人士善信大德踴躍解囊襄助,組成興建委員會,於民國八十年二月五日,由董事長林劉連炳主持動土大典,儀式莊嚴隆重,民國八十二年六月落成啟用。

              萬和宮每逢佳節,人潮總是滿滿滿,香火鼎盛,每次跟爸媽來拜拜時,都能感受到大家那份虔誠的心。
                廟前也常常有歌仔戲的表演,讓人感覺好像回到了從前,三不五時也會看到許多長輩們坐下來看戲回味童年。